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黑龙江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回应之前社会热议的“天价鱼”事件时说,“天价鱼”事件不是偶然的,说明一部分基层干部和市场主体,在树立接受监督,特别是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方面的意识方面还有差距。“此外,这也说明黑龙江省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经营者,在树立以法律、制度、规则和信用为核心的市场意识方面还有明显差距。这件事情上集中表现出来了。”
(新华社北京3月6日专电)
如同任何一起公共事件,“天价鱼”事件的发生,无论是对当地城市形象,还是对旅游形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这意义上讲,这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坏事,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当地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及问责,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但是,事物是处在发展中的。面对一起公共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阻止事件的由来,但可以影响事件的进展;我们不能改变这起事件的结局,但可以吸取经验教训,把基础性工作做好。其实,很多“社会热点”都已经是过去时,已经画过句号了,之所以到了两会上再次提起,也是希望通过两会这个重要平台,表明一种决心,传递一种期望,能让坏事制度化和常态化地变成好事。无论是对“天价鱼”的提问,还是对“天价鱼”的回应,都体现了这一点。
这里涉及到新闻舆论的态度。什么叫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不仅体现了对媒介的态度,还体现了对工作的态度。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一定条件的产物,都具有一定偶然性,但在条件和土壤上,却往往具有必然性。拿“天价鱼”事件来说,从发生到喧嚣再到成为公共事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条件和土壤上讲,只要当地在对市场的理解和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面对监督的态度上依然存在不足,那么“天价鱼”事件的发生,只不过是时间、人物和表现形式区别的问题。
诚然,一些问题曝光和报道后,可能不太好看。但是,问题隐藏在下面,如果不把伤疤揭起来,那么脓就不会露出来,就永远不会有涅槃重生的可能。而现在,“天价鱼”事件的发生,充分暴露了当地“一部分基层干部和市场主体经营者,在真正理解以法律、规则、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意识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问题暴露出来不可怕,可怕的是熟视无睹。看到了问题,找到了不足,拿出改进问题的决心和勇气,那么学费就交得有价值,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对“天价鱼”事件的反思,终于到点子上了。哲人曾经讲过,历史事件总会发生两次,靠前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则以笑剧出现。而决定其转变的,就在于有没有认识到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反思,推动问题的解决。这次两会上,对很多热点事件的回应,都体现了对偶然和必然、坏事和好事的辩证认识。以必然思维解决偶然问题,推动坏事向好事转变,这是人们希望看到的,不仅体现了媒介素养,也体现了正确的面子观和政绩观。